

Omega歐米茄:萬元級
Swatch斯沃琪:千元級
兩個手表開始聯名
日內瓦到倫敦
香港到邁阿密
全球門店被蜂擁的消費者擠滿
上演了一大波“喜劇”

被形容為:“年輕人的第一塊Omega超霸”
斯沃琪集團(歐米茄和Swatch的母公司)的初衷是要通過打破腕表圈層文化,引領高端腕表大眾化、年輕化的野心。
出乎意料的是此款手表快速吸引年輕人的目光,流量暴增,引發了全球的“大流行”,從日內瓦到倫敦,再到上海,專賣店前都排滿了隊。
叫好,又叫座。
其實聯名并不是斯沃琪首開先河。
Louis Vuitton與Supreme的跨界,優衣庫與街頭藝術的結合、H&M等與設計師品牌的聯名,目標消費人群迥異的品牌通過跨界制造反差感和話題度,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成熟的營銷老梗。
老梗香,但韭菜不可貪杯,所有不理智消費的背后都是缺失,持續為缺失買單,不久的將來終將被掏空。

年輕人的嗨驅動
我們經常看到類似的產品發售場面,隊伍那是真得長。上一代人的思維是“自驅動+他驅動”,但是新一代的底層邏輯變為“嗨驅動”了。
“嗨驅動”主要源于從眾。所羅門·阿希曾做過一個實驗,去測試從眾心理傾向,結果是,在測試人群中,只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參試者沒有出現從眾行為。而商家正式巧妙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,營造出一種供不應求、需求旺盛的饑餓景象。

而從眾人群,不乏存在是真的喜歡,是長久以來的情懷使然,純粹的“為所愛買單”,就像對機械表的迷戀、對經典車的收藏,有機會自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滿足情懷的機會。
當然從研究機構、品牌商家得到的數據分析結果看,不同年齡段的“所愛”不同,但有個共同的屬性,就是通過產品表達自我、突出個性來不斷強化所在的社群歸屬和標簽。
還有一種從眾,是真的“從眾”,因為當紅的潮流,因為別人喜歡而跟風,因為跟著排隊很酷,到底是不是自己最需要的東西并不重要,發個朋友圈曬出自己“去過,吃過,體驗過”來證明自己的“所愛”、證明自己的“擁有”……其實這是一種無謂的盲從,只是為了享受片刻與眾多人排隊和發朋友圈的快感,說到根上,是不自信。
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·勒龐曾說:“人一到群體中……為了獲得認同,個體愿意拋棄是非,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。”
我們在追求潮流的同時,盡已所能,無限所愛,更應該理性看待這份“排隊熱情”。
關于消費平權
讓年輕人以Swatch的價值購買“第一款Omega超霸”,實現了Omega打入年輕圈層的想法,一定程度上,此次聯名是成功的。在谷歌趨勢上,OMEGA的指數暴漲超過了勞力士;線下洶涌的人潮,也為Swatch帶來可觀的銷量增長。

比起特斯拉的不斷降價,聯名的背后,是否是奢侈品在“消費平權”時代渴望獲得大眾市場的一種方式?亦或是消費者缺失心態的彌補?
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平等,希望自己有權利享有奢侈品,但又希望通過“購買”獲得越級,個人身份取得提升,這是消費平權的快感。
消費平權,正是將高端用戶已享受到的產品和服務,下沉到其它市場。不止Omega與Swatch,LV與Supreme,優衣庫與Jil Sander……潮牌與大牌的合作已經成為重要的營銷方式。當大牌的流量紅利逐漸見頂,新興的潮牌不斷占有年輕市場,在可見的未來,甚至重塑整個市場格局。
對于年輕消費群體,既擴大了年輕人渴望的“圈層”歸屬,又滿足了他們一邊“為喜歡買單”,一邊“省錢”的復雜消費心理。倒不如放下攀比與虛榮,做回自己,用透支帶來的一時歡愉終將難抵漫長歲月。
面向未來的核心
Swatch聯名款所帶給我們的,不僅僅是微觀上的湊個熱鬧,還有對未來的思考。
其實眾多聯名是營銷的勝利,而不是研發的勝利。很多產品只是外形的拼接,“核心”并沒有得到改變,這種營銷高開低走的方式走不遠。
奢侈品核心競爭力本身不在于貴,而在于技術支撐下的稀缺性。正如骨灰級手表玩家不會收藏石英表,而是機械表。機械表不用擔心沒電,縝密的機械工藝也讓人著迷,由數百個零件精心組裝而成機芯為手表的各種功能提供動力。數量越稀有,機械機芯越先進,機械表就越顯得迷人。
在世界眼里,中國的“制造大國”形象深入人心。中國是全球奢侈品皮具代工最大的供應地,占全球奢侈品皮具代工份額42%,將近一半都是“Made in China”。但因為缺乏獨立自研能力,一直頻頻只做嫁衣,高附加值并沒有留在中國。
Made in China與Innovation in China,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品牌影響力,也不是一個“收入水平”國際分工。初中政治就告訴我們,國際競爭的本質是綜合國力的競爭:
充足的科研實力,才能帶來品牌溢價;
超人的品牌溢價,才能貢獻持續收入;
強大的制造能力,才能支撐科研變現。